Ai Weiwei
  • 選單
  • 作品资讯
  • EN
  • 关于艾未未的《葵花籽》
  • 联络
  • Share this
  • Browse

  • 关于艾未未的《葵花籽》
  • 作品
  • 展览
  • 视频
  • Information

  • 联络
  • 媒体
  • More

  • 关于艾未未
  • 附加图片版权

关于艾未未的《葵花籽》

2009年至今,艾未未的《葵花籽》先后在世界上9个国家、11个城市的12间画廊和美术馆展出。它被媒体称为“希望的种子”,”一半威胁一半预言”的作品,“沉思与讽刺“、“简单与复杂”并行的装置。作为这件作品的首展机构,林冠艺术基金会曾三次在北京和哥本哈根的空间展出《葵花籽》。鉴于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和动态发展的无限可能,我们深感荣幸且必要地为这件作品建立专属网站。aiweiweiseeds.com以文字、影像、视频等方式详尽地介绍了《葵花籽》的创作过程和发展轨迹, 梳理了作品的不同版本和展览历程,综合了众多知名媒体和评论家的观点,以便学者、藏家和大众可以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它的脉络和变化。

《葵花籽》是一粒粒“分子”组成的整体,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。它是Magasin3里的“谷堆”,是泰特美术馆中的“沙滩”,是安达卢西亚当代艺术中心填满空间的“地毯”。2010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《葵花籽》达到数量和重量的顶点:1亿颗150吨重的瓷瓜子,以10厘米的厚度铺满了漩涡大厅一千平米的空间。被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西娜·瓦格斯塔夫(Sheena Wagstaff) 称为“精湛的工艺水平与史诗般规模”的结合。两年半的时间里,1600多工人在景德镇——这个曾经为中国皇室制作瓷器的地方——把山上的高岭土经过将近30道工序、1300度高温,变成1亿多枚陶瓷瓜子。纯手工的绘制使每一枚瓜子独一无二无可复制。艾未未说“这也许是所有中外艺术作品中造价最高的一件。”

层层叠叠堆积的瓜子形式简单,却蕴含了多层含义。它是中国司空见惯的零食,是伴随着艺术家儿时回忆的日常事物,它让人勾起文革时艰苦和饥饿的记忆,联想到作为向日葵围绕着毛主席红太阳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。

每一颗瓜子都是独立而精细的雕塑,艾未未说《葵花籽》是由1亿件作品组成的一件作品。每一颗葵花籽融合在千万亿个雷同之中,如绘制它们看似重复的每一笔,如1600多个做着相似工作的景德镇工人, 如13亿沉默在汪洋人海中的中国人,如在这个数字时代世界上每一个被碎片化的个体。艾未未用一颗瓜子投起波澜般的连锁效应,把制作的冗长、繁复、精巧放大了一亿倍,以超出想象的耐心、时间、精力诠释了独立个体的含义,以及当他们群聚时排山倒海的阵势。

如同艾未未的其他作品一样,《葵花籽》和中国的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现状息息相关,也是只能在中国才可以完成的项目。《葵花籽》影射了在全球化的环境下,中国迎合消费社会和西方市场的大规模生产,以及处于生产链条最末端的微小环节:巨大的工厂里流水线上成百上千的工人,廉价的劳动力,单一枯燥的流程。荒谬的是,作品的制作解决了景德镇1600多人的生计,过程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再现与极大的调讽。

艾未未一直以当代中国为背景,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法建立“社会雕塑”。在《葵花籽》里,我们看到《童话》(Fairytale,2007)体现的个体和群体的关系,《通过》(Through, 2007-08)中对传统工艺的沿袭,《世界地图》(World Map, 2006)里材料的象征和隐喻,亦或是他惯用的社交网络碎片化的聚集……他总是把本土的资源,以特有的诗意、讽刺或幽默带入当代艺术的语境,成为颠覆传统改变现状的发声工具。《葵花籽》是艾未未对艺术家身份及其责任的又一阐释:“种子生长...人民最终会找到他们自己的路。 ”

 

艾未未

在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艾未未便是中国先锋运动中的活跃份子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,他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不断积蓄新的动力和新的成果,势头越来越强劲,尤其是2000年他在上海双年展期间策划的富有争议性的“Fuck Off”展览,2007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《童话》,2008年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合作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以及2010年为泰特美术馆联合利华系列所作的《葵花籽》等,都让人为之惊叹。2010年,《Art Review》把艾未未列为100位艺术世界最具影响力人士的首位。毫无疑问,2011年春天的事件,让艾未未无论在艺术世界或中国的内外,都变得更加重要。今天,艾未未无疑是中国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。

 

林冠艺术基金会简介

林冠艺术基金会是由露易丝·法斯高和严思·法斯高于哥本哈根及北京創立的私人艺术基金会。二十七年,他们举办了众多受到国际瞩目的丹麦与国际艺术家的展览。露易丝·法斯高和严思·法斯高多年来累积了可观的艺术收藏,并致力于向公众展现最高水准的当代艺术。他们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:艺术有一种潜在的力量,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认知和发展,同样,对于社会公众也充满意义。哥本哈根和北京两处展览空间皆对大众免费开放。